過去、當下、未來,這是時間線上三個永恒的點。??斯亍ね欣凇懂斚碌牧α俊芬粫懈嬖V我們,這三個點當中,只有當下是有意義的。
過去發(fā)生的事情是一個記憶的痕跡,是過去的當下,而未來又是一個幻想的當下,是思維對未來的投射。為什么我們明明身處此時此刻,思維卻總是跑到了遙遠的未來?原因就在于當你認同于你的思維時,你的生活就被小我控制了。
小我就是一種虛幻的認同感,對小我來說,當下時刻幾乎不存在,只有過去和未來才是重要的。這種本末倒置的設(shè)定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消極心態(tài),因為對未來過于關(guān)注,所以我們常常被焦慮、緊張、不安、壓力、煩惱包圍,又因為對過去緊追不舍,所以大腦總是被愧疚、后悔、悲傷、怨恨、痛苦所占據(jù)。
生活中,人們的心理總是會陷入到各種各樣的恐懼里,而這種心理上的恐懼大部分是源于“可能會發(fā)生的事件”,而非“當下正在發(fā)生的事件”??荚嚽皳目疾缓?,上臺演講前擔心發(fā)揮失常,參加體育比賽又擔心會輸給對手……我們總是在用還沒發(fā)生的事情折磨自己,俗稱“想太多”。
關(guān)于想太多這件事,王陽明在《傳習錄》里有段話很好地點出了其中的要害。
“立志用功,如種樹然。方其根芽,猶未有干;及其有干,尚未有枝;枝而后葉,葉而后花實。初種根時,只管栽培灌溉,勿作枝想,勿作葉想,勿作花想,勿作實想。懸想何益?但不忘栽培之功,怕沒有枝葉花實?”
王陽明用種樹的比喻告訴我們,立志是人生第一等事,但是無意義的懸想?yún)s是一種嚴重的自我損耗。種下樹根,又在想枝干的事,等有了枝干,又想葉子,有葉子了又在想花,有花了又在想果實……長此以往,煩惱痛苦將無窮盡。正確的做法應(yīng)該是只管當下,只要你一心栽培灌溉,不用你刻意去想,葉會有的,花也會有的。
就像朱光潛先生說的:“認定一個目標,便專心致志地向那里走,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,這是成功的秘訣,也是免除煩惱的秘訣?!?/p>
通往生命和本體的唯一途徑是當下,為了讓自己走上這條正確的路,我們時時刻刻都在與小我作斗爭?!懂斚碌牧α俊愤€提到了生命旅程的內(nèi)在目的和外在目的,我覺得,只有清楚找到自己生命內(nèi)在目的的人才會擁有和小我對抗的力量。
外在目的是你想要達到的目標,想要取得的成就。一旦你的目標和你在未來將要采取的行動占據(jù)了你太多注意力,甚至它們比你現(xiàn)在所采取的步驟更為重要時,那你就失去了旅程的內(nèi)在目的。書上講,“內(nèi)在目的與你去的地方或你正在做的事沒有任何關(guān)系,但是它與你如何做事有著密切的關(guān)系?!?/p>
我對內(nèi)在目的的理解和作者所表述的有些不同,在我看來,內(nèi)在目的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,無論你在人生的哪個時期,無論你正在追求什么樣的外在目的,它都會讓你如吃了定心丸一般寵辱不驚。人生一世,最終所有的外在目的都會煙消云散,因為它們受萬物的無常規(guī)律的限制,能夠永恒的只有我們的內(nèi)在目的。
我相信,擁有內(nèi)在目的的人就是擁有了內(nèi)心真正的力量,不會輕易被小我?guī)?/p>
我們總是忘不掉過去,更擔心未來,成為自己“強迫性思維”的受害者。但實際上,我們只能活在當下,活在此時此刻,過去和未來只是無意義的時間概念。
如何找到自己的內(nèi)在目的,繼而認清時間的幻象、發(fā)現(xiàn)平和與寧靜的入口,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下一番功夫去探索,并且,這是不容易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