禪宗思想源遠流長,此類書籍更是浩如煙海,于我而言,第一次真正接觸到禪宗文化,是從打開那本六祖壇經(jīng)開始的,字數(shù)不多,內(nèi)容卻值得人反復(fù)去研讀。
六祖惠能只字不識,因緣求法,拜于五祖門下,與神秀同門,因一偈被五祖賞識,承其衣缽。眾人皆知,此偈是六祖在神秀所做的基礎(chǔ)上改之所得,原偈為“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。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?!保遄嬉姶速收J為神秀尚未見性,而六祖的“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。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?!眳s與禪宗思想的核心“心性本凈,佛性本有,見性成佛”不謀而合,從中卻也足見六祖的悟性慧根。眾生同一真如本性,做到舍妄歸真,直徹心源,頓見真如本性,即身成佛。
妄念因心而起,但亦因心而滅。六祖惠能主張的唯心凈土,亦令我想到了另一舉世聞名的禪宗大師濟公,禪宗文化傳至濟公,已是第五十代,故濟公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。與其他修道之人不同,濟公不受戒律清規(guī)約束,嗜好酒肉,似癡若狂,卻心系天下。他的“酒肉穿腸過,佛祖心中留”將其個性刻畫的淋漓盡致。視世間外物如過眼云煙,修心不修口怕也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了。大千世界不乏吃齋念佛的人,如若真心向善,可謂言行合一,但口上吃齋念佛,心里卻無向道之意,甚至私下做一些有損人道的事,這又與愚惡之人何異?眼觀當(dāng)今世界,表面君子,背后小人,言行不一的人大有人在,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哲學(xué)禪理仍然受用,直指人心。
佛學(xué)講求的是普度眾生,眾生皆平等,有慧根仙緣的人需要渡,開悟或可在一念之間。那惡人呢?
曾經(jīng)看過這樣一則小故事,一個小和尚問自己的師傅:“師傅常說普度眾生,如果是個惡人,還要渡他嗎?”師傅并未急著回答,而是在紙上反著寫了一個“我”字,而后指著紙上的字,問小和尚,這是什么?小和尚皺著眉,思考了一會兒,回答道:“是個寫反了的‘我’字!”,師傅一笑,追問道:“那寫反的‘我’算不算字呢?”,小和尚脫口而出:“不算!”。師傅又問:“既然不算,你為何說它是個‘我’字呢?”
蕓蕓眾生,好人是寫正的“我”字,惡人便如同這寫反的“我”字,好人是人,惡人亦是人,最重要的是能識得人的本性。好人需要渡,惡人更需要渡,正如《六祖壇經(jīng)》里有云,“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”,這便是佛法之大乘,寬大無邊,能容人間之過,世間之錯,只要有悔改之心,亦能修得佛法,見自本性。
對于“若真修道人,不問世間過”,興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,程度或深、或淺,這不正如修行之中,每個人的見性頓悟程度各有不同的情形一般嗎?
但只要悟其根本,用更為超然的態(tài)度看待世間一切,守住本性,其余不過是遮天蔽月的迷霧云煙,終會散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