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很忙,經(jīng)常需要同時處理好幾件事,總時刻提醒著自己分清楚手上事務的輕重緩急,回過頭來,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忽略了在另一件更重要的事上時刻下功夫。
《中庸》說:至誠無息,不息則久,久則徵,徵則悠遠,悠遠則博厚,博厚則高明。《傳習錄》也說:圣人致知之功,至誠無息。其良知之體,皦如明鏡,略無纖翳,妍媸之來,隨物見形,而明鏡曾無留染:所謂情順萬事而無情也?!盁o所住而生其心”,佛氏曾有是言,未為非也。明鏡之應物,妍者妍,媸者媸,一照而皆真,即是生其心處。妍者妍,媸者媸,一過而不留,即是無所住處。
老師們也跟我說過需要時刻觀照自己,念念去私欲,仔細想來,確實做得很差勁。往往是心動得太厲害才意識到自己出格,才升起自己的明覺心;或者事后反省的時候才能觀照到自己,然后感覺到慚愧和錯誤。
市場中心讀《六祖壇經(jīng)》,談到惠能和神秀的那兩個偈子,我想到了《傳習錄》中陸澄和先生辨析“照心”和“妄心”的動靜和不二。在沒有到不二的境界的時候,照心就應該時刻升起,觀照著自己的妄心。
深知自己離真正到達惠能的“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?!钡木辰邕€很遠。就必須學習神秀的“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,時時勤拂拭,莫使惹塵埃?!?/p>
至誠無息,不僅僅是本體,也是致知之功。我必須做到時刻觀照自己,戰(zhàn)戰(zhàn)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地過每一個當下。